暑假期间,常州市天宁区椿桂坊社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梦想改造家”,他们是来自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创意学院星火实践团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以“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模式,发挥艺术专业优势,深度参与社区微更新,为老旧社区闲置用房注入新活力,让居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实地调研听需求,摸清社区居民“心头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老旧社区普遍面临公共空间品质不足、设施陈旧、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接到社区改造需求后,星火实践团成员立即响应,多次深入椿桂坊社区开展实地调研,与社区工作人员、老年居民面对面交流,细致记录闲置用房现状,精准梳理居民对空间功能的需求,实地确定增量改造区域。居民们的心声,成了志愿者设计方案的核心导向。
“您希望闲置水泵站改造成什么样子?”“楼下花圃您想要种哪些植物?”改造初期,志愿者们化身“社区调研员”,联合社区社工团队开启“地毯式”走访。他们带着问卷、拿着测绘工具,挨家挨户与居民交流。对闲置水泵房、空置墙面等空间进行精准测绘,记录下尺寸、采光、现有设施等细节。经过一周的调研,志愿者们整理出120余份有效问卷,汇总出“共享手工空间”“社区文化展示区”“邻里休闲角”等高频需求,建立起“资源——需求”数据库,明确将废弃水泵站、空置墙面、闲置角落等列为重点改造对象,为后续设计打下“接地气”的基础。
多方协作出方案,打磨细节顺民心
“水泵站改造要兼顾阅读和活动空间”“墙面彩绘要融入社区老故事”,在需求明确后,星火实践团志愿者们组建起跨专业设计团队,环境设计专业负责空间布局,室内设计专业优化功能分区,媒体设计专业构思文化元素,以“一空间一主题”为原则推进方案设计。结合调研结果,星火实践团成员从空间功能重塑与文化赋能双重维度出发,为社区量身定制微更新方案,既保留老社区的烟火气,又融入现代设计巧思。
初稿完成后,大学生志愿者们特意在社区会议室举办“方案听证会”,邀请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提意见。“共享艺术工坊的桌子能不能矮一点,方便我们老年人坐着做手工”,室内入口处能否留出空间放置老年人的轮椅”“社区文艺长廊想加些老照片,记录咱们社区的变迁。”面对居民的建议,志愿者们逐一记录、反复修改,让方案既实用又满含“社区记忆”。
老少携手共营造,同筑社区“幸福家”
“小朋友,蘸颜料要轻一点,咱们一起把瓶子画得更漂亮!”“张爷爷,您看这个旧花盆被改造成小花坛,放在这里合适吗?”改造落地阶段,星火实践团成员们带领社区老年人、小朋友分工协作,以“艺术+协作”激活老旧社区新活力,让老旧社区变成了热闹的“实践课堂”。
大学生志愿者根据前期设计方案,搭梯子粉刷墙面,和老人们协作共同绘制紫藤花“社区文艺长廊”;社区老年居民们化身“银发主理人”,指导志愿者们摆放手工工具、规划“共享艺术工坊”的物品收纳;实践团成员还来到社区内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用画笔在玻璃瓶上涂鸦,将旧物改造成创意摆件,在动手过程中学习“变废为宝”的环保知识。原本杂乱的废弃水泵房,变成了摆放着手工台、工具柜的“共享艺术工坊”;斑驳的空置墙面,成了社区休闲的地方;闲置角落也种上绿植、摆上改造旧物,变身“邻里微花园”。72岁的钱奶奶看着焕然一新的空间,笑着说:“不仅环境变美了,我们还能自己管、自己用,住着更舒心了!”
这个暑期,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创意学院星火实践团的大学生志愿者用艺术赋能社区改造,用创意点亮社区幸福生活。本次实践项目不仅是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的实践,更通过“老少协作”“老人主理”的模式,让社区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激活了社区自治活力。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星火实践团团长张盛国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椿桂坊社区的使用需求,优化现有空间功能,同时把“调研——设计——营造”的模式持续推广到更多老旧社区,用艺术赋能让更多居民实现“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