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校(艺术创意学院)企(金坛刻纸创意中心)合作的创新创业红旅公益组项目,我们着眼传统剪刻技艺传承困境。运用点云技术精准留存艺术细节,借虚拟现实打造沉浸体验,凭原创IP赋予潮流表达,多管齐下突破传承断层与创新瓶颈,让古老剪刻技艺重焕生机。
在李斌、万晨星两位老师带领下,团队成员包锦琪、高嘉艺、王剑这三名学生专程探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的个人剪刻纸工作室。作为“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大师深耕传统剪刻技艺数十载,其工作室既是非遗技艺传承阵地,也是现代创新实践空间。团队此行围绕传统剪刻技艺在当代面临的传承断层、创新瓶颈等问题,向杨大师虚心求教。
第一篇章:项目主要成员拜访杨兆群大师
在江苏金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四十余年以刀为笔,创作《从雅典到北京》《大运河》等作品,还走访全国记录濒危技艺。访谈发现,金坛刻纸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市场萎缩、创新乏力等困境。
通过与金坛刻纸传承人杨兆群大师交流可知,金坛刻纸传承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传承主体结构失衡,高龄传承人多,中青年少,传承机制落后、人才培养渠道窄;技艺创新滞后,在数字技术、材料与审美融合上慢,与年轻群体需求脱节;产业发展渠道单一,线上推广和品牌建设不足,需从多方面破题。
针对问题,构建“传承赋能 - 技术创新 - 产品升级 - 传播拓展” 四位一体方案。传承体系建设上,线上线下招志愿者,建阶梯式培训体系,推动企校合作,开发分层公益课堂,结合传统师徒制与现代教育。
技术融合上,引入前沿数字工具为技艺赋能。打造沉浸式数字展馆,带来突破时空的观展体验,馆内有光影营造氛围,还有虚拟交互技术,让观众通过操作亲近作品、了解文化内涵,为刻纸注入活力。
产品创新领域,对接现代审美,围绕生活场景创作,开发文创衍生品,将刻纸元素融入VR,数字藏品等领域,丰富品类、增强体验。
市场拓展方面,设线下展示销售点,构建“非遗 + 文旅” 场景,整合新媒体资源,策划体验工坊、技艺展演等项目,结合文化展会推介,形成立体化推广矩阵,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制作剪纸原创IP 的应用,需以传统剪纸艺术为内核,结合现代技术激活文化基因。通过提取经典作品的色彩、纹样等元素,经三维建模、动态渲染形成可视化 IP 形象,推动剪纸文化从静态保护向活态 IP 转化,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向赋能。
传拜访金坛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后,团队洞察到其传承存在受众面窄、创新难、技艺易断层等瓶颈。核心团队中的学生提出构建“传承赋能 - 技术创新 - 产品升级 - 传播拓展” 四位一体方案:培育新生力量筑牢传承根基,融入科技突破传统表现,贴合需求丰富产品样式,整合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为金坛刻纸注入新活力,推动其在新时代稳健传承。
第二篇章:项目核心团队赴金坛刻纸艺术中心开展非遗传承调研
金坛刻纸是国家级非遗,具“刀工精细、线条流畅、构图饱满” 特色,技艺可溯隋唐,2008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但在现代社会,面临传承人断层、创新不足、市场渠道单一等瓶颈。2024年3月7日,金坛刻纸非遗保护与创新项目核心团队一行5人赴金坛刻纸艺术中心开展实地调研。本次调研旨在通过与传承人深度交流、梳理技艺传承脉络、分析产业生态现状,为金坛刻纸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金坛刻纸艺术中心位于常州金坛区,建筑面积约 2000 平方米,常设展厅陈列 300 余件古今刻纸作品,其中库淑兰的 “剪花娘子” 备受关注。库淑兰被誉为 “中国民间毕加索”,独创 “彩贴剪纸” 技法,以彩色蜡光纸叠加拼贴,结合阴阳刻营造浮雕感,善用对比色与符号纹样构图。其《剪花娘子》系列融入宗教意象与女性意识,超越民俗工艺范畴。她的艺术植根黄土高原文化,融合民谣、故事与剪纸符号形成 “以俗写雅” 的风格,兼具民间原生性与哲学深度。
团队参观金坛刻纸艺术中心文创中心,600 平米空间以浅胡桃木为基底,墙面刻纸镂空纹样在暖光下形成流动光影。展柜里陈列着丝绸方巾、金属书签、搭载 AR 技术的互动装饰画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创产品。“刻纸生活实验室” 体验区受欢迎,观众可通过触控屏数字拼贴、激光雕刻机制作刻纸,让非遗技艺化作可感的生活美学。
参观金坛刻纸艺术中心后,项目团队借助 KIVI AI 软件对 “剪花娘子” 开展数字化创作。通过 AI 图像解析提取色彩、纹样等元素,完成动画制作与三维建模,使人物场景立体动态呈现;融入氛围配乐并添加文字解说,从多维度阐释作品。最终打造集视听觉与文化解读于一体的数字化场景,让 “剪花娘子” 突破静态限制,以生动方式传递非遗魅力,为传统剪纸文化传播注入科技动力。
艺术创意学院 万晨星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