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薪火数字团队核心指导老师专程拜访金坛刻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大师。深入交流揭示,这项古老技艺正面临严峻挑战:传承人高龄化突出,中青年力量严重断层;技艺创新滞后,与数字技术、新材料及当代审美融合不足,难以吸引年轻群体;产业发展渠道单一,线上推广与品牌建设薄弱。
面对困境,团队与杨大师共商破题之道,提出将系统性推动传承模式革新,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加速技艺与现代数字技术、材料创新结合;并着力构建多元化营销体系,强化线上推广与品牌塑造,为金坛刻纸可持续传承注入全新动能(如图一)。

图一:薪火数字团队主要指导老师拜访杨兆群大师图
薪火团队提出的破局之道,正逐步化为实践图景。日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赴无锡珞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交流,亲身体验了数字技术为金坛刻纸带来的变革。当百米刻纸长卷在交互屏上展开时,静默的纸面精魂瞬间被光影唤醒,人物随指尖轻触灵动转身,千年刀锋的轨迹在代码中焕发新生。目睹此景的团队导师感慨:“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技艺与数字融合的无限可能,为破解传承困境提供了可感可触的路径。
这场震撼体验源于珞基教育科技的核心突破。技术团队向参与暑期实践的学生们揭开了AI赋能刻纸的动态魔法:通过自研的AI路径生成工具,繁复的刻纸线条被精确解析,传统阳刻与阴刻构建的虚实空间,转化为可编程的动态元素。更巧妙的是参数化骨骼绑定技术——动态的人物在屏幕上矗立,衣袂飘动,完全符合物理规律(图二)。

图二:学生观摩学习动态刻纸人物制作的过程图
最令学子们震撼的,莫过于基于金坛刻纸本质开发的交互设计。在杨兆群大师气势恢宏的百米长卷《大运河》数字版前,学生们体验了指尖赋予静态人物生命的魔力。他们轻点屏幕上运河畔的纤夫或商旅,这些原本凝固的身影瞬间被唤醒;更令人惊叹的是,学生能用手指在古运河画卷上自由勾勒路径——被点选的刻纸人物便沿着设定的路线徐徐行走起来,仿佛穿越时空重演着运河故事(图三)。杨大师作品中“计白当黑”的古老哲学,竟通过让观者“导演”人物动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理解。

图三:观摩和学习刻纸动态人物的行动路径图
这种深度体验彻底改变了学生们对非遗的认知。曾学习传统刻纸的学生坦言:“过去认为刻纸的精髓全在手上功夫,现在才领悟到,当AI将长卷中万千景象的阴阳虚实解构为动态参数时,‘留白’所承载的意境便化作了可交互的叙事语言。”这种认知的跃迁,核心在于交互设计紧密围绕长卷本身的美学逻辑展开——观众对画面的每一次探索,都自然呼应着作品内在的“阴阳相生”韵律。
当前,非遗数字化项目常面临两难境地:或沦为博物馆中冰冷的电子档案,缺乏生命力;或过度追求娱乐效果,损伤文化底蕴。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一条以深刻理解文化本体为前提的数字化路径。“技术必须服务于文化内核”珞基设计总监卞和强调,“我们为杨兆群大师长卷开发的每一处动态响应与交互逻辑,其根基都深植于金坛刻纸独特的虚实哲学体系之中,确保数字表达与原作精神血脉相连。”卞和指出,唯有坚持这种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读与尊重,才能真正避免数字化成果沦为无魂档案或肤浅娱乐。
基于这一理念,珞基科技为金坛刻纸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以交互设计为桥梁,深度融合AI技术精准解析并赋能传统刻纸技艺。在由此构建的虚实交融数字空间里,年轻一代得以从被动的文化观看者,跃升为文化传承的主动参与者。他们通过指尖操作,亲手赋予刻纸人物动态生命,或微妙调整作品阴阳构图的虚实平衡。这种沉浸式参与,使得蕴含在刻刀与薄纸间的传统深邃智慧变得触手可及。技术赋能下的非遗,在代码逻辑与东方美学的和谐共振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与时代亲和力(如图四)


图四:薪火数字团队与杭州珞基教育有限公司合影留念图
随着越来越多青年投身这场“虚实共生”的探索,金坛刻纸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冲破时空的藩篱。当承载千年使命的古老刀锋,在数字维度中寻得新生,那些于触屏微光间轻盈流转的阴阳韵律,便悄然刻录下属于Z世代的独特文化密码。这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古老智慧在数字土壤中的创造性萌发。青年们指尖跃动的每一次交互,都在为非遗传承书写下充满未来感的永恒印记,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无形桥梁。
艺术创意学院 万晨星、李斌
